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亂不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tǒng)一天下。其中,實力居首且國力蒸蒸日上的秦國始終虎視眈眈,想著東出函谷關消滅六國。而七雄之中實力最弱的韓國就位于秦國的東鄰,雖然當時韓軍戰(zhàn)斗力較強,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但在強秦持續(xù)進攻下,韓國被步步蠶食。
公元前246年,韓國已經(jīng)到了孱弱不堪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吞并。面對強敵兵臨城下,即將亡國的韓桓惠王想出了一條“疲秦”策略,即派出著名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去說服秦國興修水利——在涇水和洛水之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是幫助秦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讓其沒有多余的力量發(fā)動對外兼并戰(zhàn)爭。在韓國看來,這是危難之際救亡圖存的“好辦法”。在當時,各國沒有常備軍隊,全民皆兵,而修建大型灌溉水渠工程要動用幾十萬的青壯年勞力,耗費大量物力和財力,那么對外用兵將變得有心無力,必然會影響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進程,韓國也想借此多茍延殘喘一些時日。
在當時,百家爭鳴,思想非常開明。各國才俊到異國獻計得到重用的游士制度較為普遍,而各國將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jīng)產(chǎn)生。對于秦國而言,為了增強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以便在兼并戰(zhàn)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很需要多開發(fā)關中的荒蕪田地,以提高糧食產(chǎn)量。興修水利有助于荒蕪田地的開墾及灌溉,糧食產(chǎn)量增加,人口才能提高,兵源才能源源不斷得到補充。因此,興修水利無疑是固本培元、兼并六國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當時秦國雖在巴蜀有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但在關中平原還沒有大型水利工程,所以韓國認為這一計策最有可能被秦采納。
肩負拯救韓國命運的鄭國,到了秦國咸陽宮以后,面見主政者呂不韋,提出了修渠建議。當時秦王政年僅13歲,尚未親政,國家大權由相國呂不韋把持。商人出身而并非秦人的呂不韋一直希望做幾件大事來彰顯其治國才能,鞏固政治地位,他急于建功立業(yè)的想法與鄭國的建議不謀而合,于是組織民力開始修建灌溉水渠。
先秦時代,涇河與渭河經(jīng)常泛濫,給關中帶來大量肥沃的土地,但由于關中平原干旱時有發(fā)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開發(fā),而鄭國提出的引涇河水澆灌關中的建議正是秦國向往已久的事情。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的地形特點,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xiàn)自流灌溉。為保證灌溉用水源,鄭國渠采用獨特的“橫絕”技術,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讓河水流入水渠中。
然而,就在水渠修建一半之際,意外出現(xiàn)了:秦國識破修渠原來是拖垮國力的一個陰謀,鄭國面臨著生命危險。這一事件引發(fā)了更大危機,當時秦王已親政,呂不韋不再掌握實權。秦國貴族勢力借這一事件向秦王建議驅(qū)逐外國人,來自楚國上蔡的李斯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規(guī)勸秦王善用人才。秦王政是一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后,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權衡利弊后,最后得出結(jié)論:水渠建成后對于開發(fā)關中農(nóng)業(yè)的好處遠大于修建水利工程耗費國力的損失。于是,秦王收回驅(qū)逐僑民的決定,繼續(xù)令鄭國修建水渠。
公元前236年,秦國耗費了十年時間,終于修建成了鄭國渠。據(jù)《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睋?jù)估算,鄭國渠修建成功以后,周圍4萬多頃荒地得到了改良灌溉,使得關中糧食畝產(chǎn)提高了6倍,自此關中地區(qū)再無饑荒出現(xiàn),秦國的府庫存糧自然也是成倍增長,足以長期供養(yǎng)秦國百萬大軍對外征伐,展開統(tǒng)一大戰(zhàn)。
于是乎,世人看到了一個新的秦國,鄭國渠和都江堰(秦國人李冰于公元前256年負責在四川灌縣修建)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對此時的秦國來說,疲秦之計變成強秦之策,秦滅六國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了。公元前230年,秦軍直指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韓國滅亡。鄭國渠建成15年后,秦滅六國,實現(xiàn)了天下大一統(tǒng)。
啟示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边@是漢朝賈誼所著的《過秦論》中描述秦王政功績的話。對比自秦孝公以來的六位秦國君王,雖也有東出一統(tǒng)之志,但所展開的對外征伐均只能局限于步步蠶食的策略,有時候還會因六國合縱而丟失掉以前費盡心力得到的土地。即便是秦昭襄王時期,在長平之戰(zhàn)中重創(chuàng)趙國,但秦國自身損耗巨大,戰(zhàn)爭后期兵源與糧食耗盡,無力一舉攻破邯鄲,滅國大戰(zhàn)始終難以出現(xiàn)。秦王政明白了這一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抓住了核心關鍵,提高糧食產(chǎn)量才是完成滅六國的根本。這雖然是一項費時耗力的大工程,伴隨著一定風險,但長線投入所帶來的回報要遠遠大于步步蠶食的效果。
讀史能明理,讀史也能幫助期貨投資者厘清投資思路。很多期貨投資者喜歡追逐短線投資,高拋低吸,看似忙得不亦樂乎,每天有收益進賬,但缺乏長遠眼光,把自己的投資理念局限于狹窄的短期思維中。這種思維帶來的后果往往就是,可能十筆盈利所積攢的收益,到最后不夠一筆虧損的,又或者短期投資累積的收益還沒有長期持有帶來的效益高。正所謂“短線是銀,長線才是金”,雖然長期投資會經(jīng)歷磨人的反復折騰,需要經(jīng)受長時間的浮虧考驗,但堅持長期投資的思維——把眼光放長遠,長期布局并持有權益資產(chǎn),才有機會獲得中長期的高業(yè)績回報。這與秦王政花費十年修渠而一舉滅六國,定鼎天下的道理難道不是一樣的嗎?